联系我们

联系人:谢兴君(先生)

联系手机:13510555323

固定电话:29194223

企业邮箱:672307750@qq.com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机床母机网上看到的,谢谢!

今日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
机床母机网资讯
    垃圾分类:一本算得出的“低碳帐”
    发布者:jcfphs  发布时间:2010-10-14 03:35:35  访问次数:418

    “垃圾处理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2010年的春天,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甚至很多中小城市,似乎在同一时间启动了垃圾分类的行动。

    在专家看来:垃圾处理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对于广州而言,十二年前就已经启动了垃圾分类的想法。在过去的十二年里,依靠了市场的驱动,环卫工人、拾荒者自发的在垃圾中分拣出可以回收的部分,以至于,在几乎没有家庭参加垃圾分类的情况下,有33%的垃圾没有进入终端处理系统。

    然而,面对日产垃圾1.78万吨的现状和接近饱和的垃圾填埋场,广州不得不急迫的需要将被分类回收的比例在“33%”的基础上有所增长。

    在探索分类标准的路上,官方、民间萌现截然不同的模式。按照相关负责人的话说:我们是在一边实验,一边推广。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低碳这一生词渐渐为中国百姓耳熟能详的时候,垃圾分类确实也能做出不少的贡献。

    只不过,对于普通民众,垃圾分类不仅是环保事业,更是生活方式。当他们看着社区或路边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却始终没有明白:手中的垃圾该各归何处。垃圾到底该如何分类?回收后,它们各自转化为何物?公众所理解的垃圾分类又存在哪些误区?一系列看似科普的信息,也需要得到详解。

    【政策篇】

    垃圾分类,不是一场秀

    /《时代周报.健康忠告》记者 胡舒彦

    对于广州而言,垃圾分类并不是一个最新的词汇。

    十二年前,广州开启了垃圾分类的想法;2000年,在全国有8个垃圾分类的试点城市,广州就是其一;也因为相关经验,广州主编了分类标准,由建设部作为国标颁布实施。

    然而,在去年年底,从市环卫局局长转型成市政府副秘书长的吕志毅却表示,广州垃圾分类仍处于初级阶段。从某种角度来看,过去十二年也并非毫无成效:在市场驱动下,环卫工人和拾荒者的自发收检可收回垃圾,已经使得广州33%的垃圾没有进入终端的焚烧或者填埋系统。

    面对广州日产垃圾1.78万吨的现状和接近饱和的垃圾填埋场,垃圾分类的旗号再次启动。按照广州城管委垃圾分类相关负责人的说法:我们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这不是一场秀。

    日排量如4450头大象

    在很多人看来,垃圾分类行动的迅速重演,归功于市民反对垃圾焚烧的无奈之举。但是,在广州城管委负责垃圾分类工作的副处长刘国柱看来,十几年来,政府始终在考虑分类的问题,只是条件不够成熟。

    如今,再次强力启动垃圾分类,刘国柱直言:最核心的考虑因素,是目前垃圾处理终端的极大压力。

    据估算,目前,广州每天排放生活垃圾达到1.78万吨,相当于4450头成年大象的重量,而垃圾年排放量以5%10%的速度增长。如果按照目前的垃圾终端处理能力,最多支持到2012年。通常来讲,一个人每天平均产生的生活垃圾大概在0.85公斤左右,但事实上,广州目前已经超过1公斤。解决垃圾围城迫在眉睫。刘国柱如是说。

    事实上,垃圾围城已经不是最近几年的事。1992年,国家就开始提出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

    在此后的日子里,广州表现的颇为积极。先是用四年时间,开展垃圾分类居民调查;而后在1999年,正式倡议居民实施垃圾分类。

    2000年,更是最为轰轰烈烈的一年。那一年,广州被列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出台了《垃圾分类收集服务细则》等一系列文件,在越秀、海珠、天河、芳村、白云等区,垃圾分类的覆盖率已达到20%39%左右,而起步最早、速度最快的荔湾区垃圾分类

免责声明:机床母机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电话:0571-87774297。
0571-8777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