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粮库密封槽型号-11秒前更新
因漏雨或吸湿而引起的发热,则多从粮面、仓墙四周、地坪等返潮部位开始,然后再向粮堆内部及中下层发展。
210. 在发热过程中,有的稻谷粮温上升数天后温升暂时减慢,以后再继续上升。发热上升的粮温与粮食水分高低密切相关,即原始水分在15%以下的稻谷不会超过40℃,而水分在15%以上的就可能高于40℃,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在高水分的稻谷上微生物繁殖速度较快。;
211. 31. 哪些现象是稻谷早期发热霉变易于察觉的?
212. 稻谷局部水分,微觉潮润,散落性降低,籽粒发软,硬度降低,出现“霉蒸气”,色泽开始微显鲜艳,继之谷壳潮润挂灰、泛白,未熟粒偶见白色或绿色霉点等等。稻谷早期发热霉变时温度不高,米质尚未变化,是处理的关键时刻,如果以上现象继续发展,将出现明显的发热霉变,米质将会发生明显下降。;
213. 32. 储藏期间稻谷为何容易发热、霉变、生虫?
214. 新稻入库后,由于生理活性较强,呼吸旺盛,产生大量的热量和水分,易造成粮堆内湿热积聚。若湿热气流上升与粮面冷空气接触,就会形成结露现象。结露的部位一般在粮堆表层15cm左右为显著,结露部位的稻谷水分增加迅速,因此,稻谷就会很快发热。稻谷发热与霉变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梅雨季节,水分含量高达16%以上的稻谷就很容易发热并马上霉变
另外,可根据测温系统反映出的高温点、通风过程中不降温的部位、熏蒸杀虫不的部位或米温计较难插入的部位,都有可能是杂质分级区,再结合扦样检验,就可确定杂质的分级区。
176. 21. 高大平房仓在入粮前应做哪些检查?
177. 高大平房仓是一种新仓型,为做到对仓体结构和配置设备性能的质量心中有数,应在入粮前对仓房施工质量和配置设备进行检查。
178. ⑴检查仓房的施工质量:仓顶不漏,仓壁无裂缝,地坪不返潮,仓房隔热符合安全储粮的要求。;
179. ⑵检查通风系统:按所配置的通风系统,安装好通风设备。在通风道的各接口部位必须有防止粮食漏入通风道的措施。机械通风系统安装后,应进行通风道的风量测试及风量分配等调试工作,并写出测试报告。地槽通风系统调试后,不得随意移动调后的阀门位置。与进风口连接的风机应与测控系统的通风控制接口联接,在通风时达到对风机的自动控制。;
180. ⑶检查气密性:对仓房的门、窗及进风口密封后进行气密性检查,达到在500Pa下的压力半衰期不小于40s的起码要求。
181. ⑷检查粮情测控系统:粮情测控系统安装应符合《直属储备库粮情测控系统技术质量要求》,在正式装粮之前要进行空仓检测调试。布置测温电缆的间距不大于5m,垂直方向点距不大于2m,在粮面下、靠墙壁和距地坪30~50cm处必须设置测温点。
182. ⑸检查动力负荷:粮库的动力负荷要满足大功率风机等用电机械的要求,配有谷物冷却机的粮库应根据一次开动谷物冷却机的台数配足动力负荷,保证相关设备匹配和安全工作。
183. 22. 浅圆仓在入粮前应做哪些检查?;
184. 浅圆仓是一种新仓型,为做到对仓体结构和配置设施性能的质量心中有数,应在入粮前对仓房施工质量和配置设备进行检查。
185. ⑴检查仓房的施工质量:仓壁、仓底未干燥或受潮均不得装粮,仓顶防水及隔热效果是否完好有效。
186. ⑵检查通风系统:通风系统的设计及设备选择应符合《直属储备粮库浅圆仓设计暂行规定》,风道应畅通,通风孔板安装要牢固,并能承受清仓机械的载荷。;
187. ⑶检查气密性:仓内所有通气孔、门及进出粮口等密封后,在500Pa下的压力半衰期不小于60秒。
188. ⑷检查粮情测控系统:粮情测控系统安装应符合《直属储备库粮情测控系统技术质量要求》,要在正式装粮之前进行空仓检测调试,测温电缆间距不大于5m,垂直方向点距不大于1.5~3m,距离粮面、底面及仓壁各30cm左右处必须设点检测。电缆安装应牢固,在粮食进仓冲击时不漂移,能承受粮食出仓产生的拉力,在粮食出仓过程中,其电缆布置不能妨碍清仓作业且不被机械所损坏。
189. ⑸检查环流熏蒸系统:按《环流熏蒸技术规程(试行)》中有关规定执行。;
190. ⑹新建浅圆仓初始装粮应进行试装粮压仓试验,进行沉降观测。正式使用装粮后2~3年内,应每隔3~6个月进行一次沉降观测。压仓方法按《直属储备粮库新仓初始装粮压仓的暂行规定》执行。
191. ⑺浅圆仓装粮前应打扫,清除残留粮粒、灰杂,如已感染害虫,要用药剂杀灭。所有进出粮设施在装粮前必须严格检查,发现有虫或虫卵要进行处理后方可使用,处理前后要做好隔离工作,防止传播和再感染。;
192. 23. 同一仓房在分批进粮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93. 同一仓房分批次进粮时,粮食质量要一致,各批次间的粮食温度差,特别是港口库长途海运的粮温应小于当时的露点温差。若达到或超过露点温差时,应及时采用机械通风方式均衡粮温,防止粮食结露。
194. 三、主要粮食和油料的保管
195. 24. 稻谷的储藏特性是什么?;
196. 稻谷具有完整的谷壳,它对防止虫霉危害与温湿度影响有一定作用,在储藏过程中稳定性较高,但稻谷后熟期短,不耐高温,易黄变和陈化,易发热、结露,水分超过25%即可发芽。在正常储藏条件下,新谷的生理活性较强,呼吸旺盛,变化较大,一年后逐渐减弱,继而趋于平缓,储藏稳定性。早、中稻收获时气温高,便于干燥,入库水分低,但易感染害虫
1)平房仓应满足工艺规定的气密性指标要求。
首页-粮库密封槽型号-11秒前更新
⑹热入仓小麦应注意检查,特别是在秋末冬初和春末夏初温度变化剧烈时,应及时检查防止结顶。
46. 5)散装仓应考虑利用窗口补装粮作业的要求,洞口尺寸不宜小于 0.90m×0.90m,窗扇不应采用中悬形式,并应配备开窗器及可开启的防雀网,窗台 宜高于装粮线 300mm 以上。
47. 7.散水、坡道、雨篷,要符合下列要求:
48. 1)平房仓外墙四周应设混凝土散水,散水坡度宜为 3%~5%,宽度应根据土壤 性质、气候条件、建筑高度及屋面排水形式确定,并不宜小于 0.80m。当屋面采用 无组织排水时,散水宽度应宽出檐口线 0.20m 以上。混凝土散水应设置伸缩缝,间 距不宜大于 12m尤其对我国有13亿的人口大国来讲,必须有大批粮食储藏,以维持常年需求,以备急用。
143. ⑵从空间上看:农村种植粮食,城镇居民口粮及各种消费粮食的行业,粮食生产与消费往往不在同一地点,势必会造成部分粮食停留在运输途中,形成在途粮食商品的储存。;
144. ⑶从加工角度看:收购的一般是原粮,消费的是成品粮,对这些原粮有一个清理、再加工,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在粮食销售之前,需有部分粮食储藏。
145. ⑷从防灾备荒看:全国每年不同地区总会有一定范围的自然灾害,为应付急需,也要求常年储藏一定数量的粮食。
146. 7. 什么是科学保粮?
147. 科学保粮就是用科学的方法保管好粮食,按照粮食的变化规律,做到安全储藏,避免或减轻虫、霉、鼠、雀危害造成的损失,或减缓粮油陈化速度,减少粮油的损失损耗,降低保粮费用,减轻劳动强度,保证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等所采取的一些安全、经济、简便、有效的保粮方法和措施。同时还要认真贯彻“以防为主、综合”的保粮方针,分别采取清洁卫生、物理机械、化学药剂、温控储藏等措施,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进行综合,确保储粮安全。;
148. 二、入仓粮质要求及准备工作
149. 8. 收购入仓的储备粮油必须符合什么质量标准?
150. 收购入仓的储备粮油必须符合标准:粮食必须是标准中等以上的新粮,油脂必须是二级以上的新油,并符合粮油卫生标准(详见GB1350~1354-1999、GB2715-1981、GB2716-1985以及GB1534~1537-1986和GB10464-1989)。;
151. 9. 对入仓的粮质有何要求?
152. 为了确保新建平房仓和浅圆仓的储粮安全,其入仓粮质除满足“干、饱、净、无虫”的要求外,入仓的粮食水分必须符合当地粮食安全水分标准,在《高大平房仓储粮技术规范》和《浅圆仓储粮技术规范》中专门强调了平房仓的入粮杂质含量不得超过1%,浅圆仓的入粮杂质含量不得超过0.5%,长期储藏的粮食,入仓的储备粮品质必须符合《粮油储存判定规则》中“宜存”指标的规定,发热、霉变、有虫的粮食或已陈化、品质劣变的粮食、不符合有关卫生指标的粮食不得入仓。;
153. 浅圆仓、筒仓储粮数量多,进粮落差大,自动分级更加明显,湿热极易积聚,会促使粮食生虫、发热、霉变,所以入仓的粮食要全部清理,水分、温度要均衡,不能将发热粮、高水分粮混入其中,对不安全粮要及时干燥,粮食水分必须在安全水分范围以内,玉米、小麦、大豆水分都要在12%以下,籼稻在13%以下,粳稻在14.0%以下。短期储存超过安全水分的粮食,要按照粮温、水分的安全临界期限掌握出仓时间。
154. 10. 为何要强调入仓的粮食质量?;
155. 众所周知,良好的粮质是安全储粮的基础,这对新建的高大仓房的储粮来讲尤为重要,但在生产中许多粮库并没做到这一点。由于新建仓储粮多、粮层厚,加之机械进粮,自动分级现象会更加明显,如果不控制入粮质量,就会给储粮带来无穷的隐患,正如在日常储粮过程中所遇到的粮情不稳,粮食发热、生虫,局部通风不透、杀虫不、发热霉变等现象都与粮质差有关,都是粮食的水分高或杂质多、分级严重引起的。因此,在尚无取得大粮堆储粮经验的现在,更要强调入仓的粮食质量。;
156. 11.如何控制入仓粮食的轻型杂质含量?
157. 针对在储粮过程中大都是由轻杂、大杂的分级引起粮食发热霉变的特点,眉山库狠抓入仓粮食质量,自制专利产品——风筛机,在入仓过程中利用溜筛+轴流风机的工序,清除粮食中的大杂与轻杂,使得粮食在储藏过程中稳定性提高,保管人员劳动强度低,并通过粮质好、等级提高、售价高来弥补粮食重量的损失。;
158. 12.为何要做好新仓入粮的准备工作?
159. 大跨度的新仓储粮多,不易翻倒,它的隔热防潮、气密性能和仓内设施质量好坏与粮食安全储藏关系密切,在入粮之前要做好仓房与配套设施的检查,注意改善仓房各孔洞的隔热性能,检测电缆性能,还要做好仓房与设备的清理、消杀工作,以确保入粮后的储藏安全。
160. 13.为何要严格新仓厚粮层的查仓制度?
161. 大粮堆、厚粮层的新仓要比原有的旧仓管理难度大,所以在日常管理中,要认真检查粮食自动分级的分布状况,加强查仓制度和对粮情的分析,要比以往更加注重粮温的检测与分析,及早发现问题,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依据。
162. 14.入粮时,为何要做到“五分开”?
163. 进粮时,要按入仓粮食的品种、水分、杂质、新陈的不同,以及有虫与无虫,分开存储。这是因为粮食品种、品质、等级的不同,水分与杂质的含量不同,其结构、形态、内部生理生化反应都不相同。若将其混装,会造成粮堆内的品质不均匀,引起不良情况发生,危及到储粮安全。因此在入粮时要做到“五分开”。;
164. 15.为什么新仓不能进新粮?
165. 因为新收获的粮食未完成后熟,在储藏初期极不稳定,加上对刚建成的新仓性能不甚了解,储粮危险性较大。因此,新仓建成后,应一些已完成后熟期的耐储品种进行保管,等到对仓房性能有所了解后再改储其它品种。小麦的耐储性,建议小麦作为北方库点的首储品种,早籼稻的水分低、好保管,建议作为南方地区的首储品种。平时所讲的“新仓进新粮”应当是指度过夏或储存半年、稳定性较高的粮食,并非是指新收获的粮食。;
166. 16. 储备粮为何要贯彻推陈储新的原则?
167. 为了确保粮食的使用价值,应该贯彻“推陈储新”的原则。粮食是有生命的,陈化是自然发展规律。陈化会影响到粮食的食用品质,以致降低或丧失使用价值。因此,确保粮食的使用价值是粮食储藏的首要任务。推陈储新是保证储粮品质常新、维持储粮使用价值长期不变的根本措施。所以对储备粮除加强科学保管外,还必须贯彻“推陈储新”的原则。
168. 17. 为何要强调保管员经常入仓检查粮情?;
169. 近年来在新建的粮仓中,尽管都配备了先进的粮情检测系统,但先进的仪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保管员的部分工作,还不能完全替代人体的感官功能。保管员进仓可以通过人体的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去感受仓内气味、粮食的散落性、粮温等变化,再结合仪器的检测结果,对粮情变化趋势做出正确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储粮安全。
170. 18. 新仓房为何要扒平粮面进行储粮保管?;
171. 目前,我国所有仓房的粮堆通风系统的设计,以及入粮结束后包括平衡通风、降温散湿、熏蒸杀虫等储粮管理都是以平粮面为依据的,因此在入粮结束后,要及时平整粮面。堆粮高度一致,可使通风降温或环流熏蒸时的各处粮层阻力一致,气体分布均匀,提高通风与熏蒸的效果,也有利于薄膜覆盖。尽管平整粮面的劳动强度较大,工作环境较差,但它对尚无大粮堆储粮经验的保管人员来讲是重要的,至少目前这样做是必要的。待以后掌握锥顶粮堆储粮性能并按之布置风道后,就可以不平整粮面了。;
172. 19. 如何解决浅圆仓中心落粮点处杂质积聚严重的问题?
173. 250亿㎏新仓建设中,浅圆仓入粮落粮点有20多米高,若仓内装有布料器,由于在入粮过程中落料点分散,仓中心部位不会形成严重的自动分级现象。然而对未装布料器的浅圆仓,入粮过程中在浅圆仓中心形成严重的杂质积聚点的可能性较大,此时可采取:⑴在入粮过程中,不断用吸粮机或人工方式把中心部位含杂量大的粮食取出进行清理
水分在9~12%,可加强检查作短期存放,及时干燥降水后才能入仓长期储藏。另外,油菜籽在储藏过程中要以散装为主,结合通风散热,以保安全。;
295. ⑶应急措施。梅雨季节收获的油菜籽水分很高又无法晾晒时,可采用密闭缺氧储藏和密闭化学储藏。前者是依靠自身和微生物强烈呼吸,将氧气迅速消耗,产生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生物的生命活动,达到不生芽、不发热、不霉变和降低粮温的效果
为了保持石材呼吸顺畅,应该避免在石材上覆盖地毯等物件,否则,地下湿气无法透过石材毛孔会发出来会导致石材湿气过重发生病变,如果一定要覆盖地毯等物件的话,要记得经常挪动,保持石材的透气;不可以随意上蜡。市面上的蜡种类很多,有水性蜡、油性蜡、亚克力蜡等等,而这些蜡基本上都或多或少的含有酸碱物质。这些这些蜡有的会堵塞石材呼吸的毛细孔,还会粘结在石材表面形成蜡垢使石材表面形成黄化现象。如果必须要上蜡的话,应该请教专门的保养公司指导用蜡和保养方法;保持石材清洁。
粮库密封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