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卓越的品质、完善的服务、可靠的信誉是公司立业之本。依靠企业完善的管理,让产品得到更多用户的信赖,是南京久和管业有限公司持之以恒、锐意进取的不懈追求!
南京久和管业有限公司(南京无缝钢管厂、无缝钢管厂家)位于中国最大的无缝钢管基地江苏钢管之都——江苏南京,合资建成的生产车间占地80万平方米,为当地最大的生产厂房之一。无缝钢管生产厂家专业生产销售无缝钢管、合金钢管、方管,冷拔管、高压锅炉管、q345b无缝钢管、16mn无缝钢管、热扩钢管、厚壁钢管、厚壁无缝钢管、厚壁无缝管、大口径钢管、大口径无缝钢管、大口径无缝管、焊管、方矩管、不锈钢管等各种钢管。
南京久和管业有限公司(南京无缝钢管厂、无缝钢管厂家)目前拥有三条无缝钢管精轧生产线、两条热轧生产线:一为60、90穿孔机,主要生产外径57mm-219mm无缝钢管、方管生产厂家合金钢管;二为325mmASSRL轧管机,采用芯棒预穿和限动小循环,三级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系统,主要生产外径177mm-377mm,壁厚10mm-100mm的优质正品无缝钢管。卷管机组可生产材质20#、16Mn外径400—1600mm、壁厚20—60mm的厚壁无缝钢管,可定尺到16米,适用于:输送、管道、桥梁、铁塔、制辊、工程支柱等。经过多年的积累,公司与成都无缝钢管厂、 鞍山钢铁集团无缝钢管厂、天津无缝钢管厂、包头钢铁集团无缝钢管厂、衡阳、冶钢、天津无缝钢管厂组建了现货销售中心,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无缝钢管厂家现货库存销售:包钢、宝钢、洪都、天钢、鲁宝、成钢、中钢联、冶钢等厂产各种材质合金钢管、无缝钢管、小口径无缝钢管、45号无缝钢管、16mn无缝钢管、精密无缝钢管、冷拔无缝钢管、16mn无缝钢管、大口径无缝钢管厂、螺旋管、高压锅炉管、直缝焊钢管、 热扩钢管、方管厂、镀锌管等。我公司可为客户需要订尺、订做各种规格及材质的无缝管,螺旋管,厚壁直缝焊管及非标热扩无缝管。各种标准的无缝钢管,现有库存10000余吨,1000多个无缝钢管品种任你选购。方管厂经营的所有钢管均符合国家标准,附钢厂原始材质单。同时还可为广大用户办理各种规格、材质的无缝钢管订购业务及铁路、公路运输业务,量大厂内直接发货,批量优惠。
合 作:
·团队优秀才能真正成就个人的优秀,与环境和谐发展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基础;
·积极主动,重视整体利益,从而创造优秀的团队绩效;
·放眼长远,胸襟开阔,不断追求优秀的合作境界。
创 新:
·创新不仅是一种卓越的工作方法,也是一种卓越的人生信念;
·在方式、方法、内容上,时时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精益求精,谋求更好的成果水准;
·不断激发个人创意,完善创新机制,以全面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推动公司的不断成长。
·企业精神: 锐意进取,追求卓越。
经营理念:
·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坚持“用户第一”理念,为用户创造价值、维护用户正当利益是经营的第一要务;
·保持对用户需求的敏感,重视用户的消费体验,服务水准适当超出用户的期望;
·注重培育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不断提高与用户沟通的服务水准;
·以用户价值的最大化创造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
南京久和管业有限公司库存量大,材质规格齐全,没有规格及特殊规格材质钢管、厚壁无缝钢管也可及时定货生产。我公司经营方式灵活,批零兼营、一支起售,并可为客户代办铁路、公路运输,7*24小时为您服务,欢迎新老客户来电垂询。南京久和管业有限公司自创办以来,一直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产品求发展,以信誉保合作,以服务赢客户”的经营方针,客户遍及大江南北,获得了良好的声誉与回报,在以后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愿与广大客户携手并进,共创辉煌。
近年来,在石油天然气开采、输送和新型城镇化的驱动下,南京无缝钢管厂得以继续增长。但就目前而言,无缝钢管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没有改变,来自各方的压力使得南京无缝钢管厂不能松懈,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就要顺应市场的新形势,继续坚持稳增长、抓改革、促创新、调结构。
重复建设是导致产能过剩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南京无缝钢管厂中,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热轧机组约144套,其产能约占无缝无缝钢管总产能的62%。其中,连轧管机组30套,产能1259万吨;精密轧管机组59套,产能893万吨;三辊轧管机组45套,产能646万吨。近年来,新建的不少无缝钢管机组加剧了产能过剩的矛盾,造成了无缝钢管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市场无序竞争、企业效益低下的局面。
2011年6月中国钢结构协会无缝钢管分会“十二五”发展纲要中提出要提高集中度,目标是:力争无缝钢管产量排名前20名企业的产量之和占无缝钢管总产量的60%以上,无缝无缝钢管排名前10名企业(含控股企业)的产量之和达到无缝无缝钢管总产量的70%,焊管排名前10名企业的产量之和占焊管总产量的50%。当前,无缝钢管行业的集中度情况与这一目标相距甚远,源于体制、机制的障碍较多。
目前南京无缝钢管厂和地方政府自身债务负担都很重,兼并其他企业的积极性远不如前些年。因此,新一轮兼并重组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指导作用。
|